赵柽知道现在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作为后来人他深知战争并不都是战争狂人发动的。现代不论国内国外战争往往都是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为掠夺资源财富产生的。而古代的战争爆发往往是以气候的变化为前提的,缺乏抵御恶劣气候的古人,在生存环境变的恶劣时,不得不重新寻找适合生存的地方,为了实现活下去这个目标,必然会铤而走险去搏一条生路,史书上记载地球气候剧烈变化的时期,也就是外族频繁入侵的时期。从这些角度看,北方民族向南迁徙,多少是气候变异的结果。
自汉以后,北方自然环境每况愈下,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昔日繁华的楼兰、高昌、敦煌渐渐地被沙漠掩埋。自中唐以后,特别是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地球进入气候干冷时期。中国北方的干漠化日趋严重,这一切加剧了所有生活在中国北方的民族,特别是游牧民族的生存危机。迁徙和改变生活方式是他们面临危机的几乎唯一的选择。
因气候和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加剧了中国北部及中亚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使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广大游牧民族生存空间大为压缩,他们可选择的放牧空间也在不断退化。这一现象到了宋代尤为严重,它切断了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迁徙是一种选择,改变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北方诸多民族从游牧生活转化农业文明,可能也是不得以而为之。这两种选择对于虚弱的大宋帝国可不是什么好事。
首先,在冷兵器时代,先进文明往往占据了生存环境较好的地域,而蛮族则没有这样幸运,他们的生存空间恶化是他们迁徙的主要原因。大抵由于他们的部落组织与军事动员接近,不象农业文明人口分散,不易集中,游牧民族在军事组织上容易占优势,他们可以全民皆兵,可以机动灵活,运用运动战的方式在战略上取得优势。
再者,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虽然西边的青藏高原和东边的太平洋大致形成了天然屏障,偏偏北边阿尔泰山--祁连山,大兴安岭--太行山两条线一西一东形成了一个“暴力漏斗”,中亚游牧民族只要跨越贺兰山、阴山、燕山一线,基本上就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逐鹿中原,几如囊中探物。
三是在这个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历史大舞台上,历代统治者别无选择,必须以军事实力为基础,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大帝国,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了抵挡这些游牧民族源源不断的冲击和威胁,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几乎是必需的。庞大的军队建立起来,如何在“攘外”和“安内”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这就成了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军队战斗力太强了,容易出现内乱,军队战斗力太弱了,又容易出现外患。
在宋代,扬文抑武的国策先把军队上下变成了真正的‘威慑武器’,而辽、金、西夏对马匹的控制,实际上也就是垄断了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战争资源,使宋国在装备上先天不足。如果国内政治清平,也许还能维持,可现在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又摊上了个只知享乐的皇上,养着帮横征暴敛的贪官,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如果这时外族入侵,已经朽透了的大厦必然轰然倒地!
赵柽很清楚这些事情,但是跟谁说谁信啊,“老师,现在战争迫在眉睫,可那些重臣们却只会夸夸其谈,不看看自己兜里都有些什么东西,每日吟诗作画的人怎么懂得沙场上的事情,我只能自己做些准备了!”他苦笑着说道。
“王爷,你不要一叶蔽目,士人中虽有奸佞,但是大多数人是有风骨的,愿为国死节的!”何去非对赵柽的话有些不满,辩解道。
“呵呵,看看我们这些所谓的‘忠臣’们,他们平时袖手谈风月,不习武练兵,而是流连于诗酒歌舞、风花雪月;一旦国难当头,则一死报君王。这种行为确实气节可嘉,但结果又能怎么样呢?看看那些留名于青史的忠臣们,有几个不是是失败者!饮鸩就戮,从容赴死,喊两句以死报国,看似激烈悲壮,但这样的死于国于民有用吗?”赵柽有些激动,干笑两声说道。
“王爷此话偏激,虽然...”何去非本想辩解,可王爷说得在理,他长叹一声摇摇头咽了回去,在《备论》中他提及‘兵有所必用,有所不必用’,‘当战则战,当止则止’,‘忘战、恶兵’会丧权辱国,‘乐战、穷兵’也会有败亡之祸。现在朝中蔡京为了表功,不顾实际,对西夏频频用兵已经十余载,付出巨大的伤亡,耗费了无数的钱粮,依然未能消灭了西夏,只成全了童贯战无不胜的美名,可他的心还是颗‘文’心,让他批评这些士大夫的所为,还是难以启齿的。
“老师,我的话确实偏激了,文治国,武安邦,谁也离不了谁,现在不还是得求老师帮我想个办法吧!”赵柽看何去非被自己说得有些难堪,老头面子有点挂不住了,赶紧岔开了话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