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柽根据获得的情报推算,西辽这次东征耶律大石是定是匆忙间决定的,他是没有时间慢慢集结和准备物资兵马,那么在物资准备上必然不会充分,但是为了把握这个大好时机他还是不顾一切的发起东征,事实上是一次大冒险…
万里机动在现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用说在八百年前的时代,那更是很艰难的事情。尤其西辽的七万大家孤军深入,途中要穿越千里沙漠,渡过无数条大河,冲破数道险阻,面对着狂卷的风沙,来去无踪的疾疫,雨雪风霜的侵袭。
而西辽的契丹战士、奚族战士、突厥战士们进入中原农耕区域那么多年,游牧性已经要大打折扣了,况且还夹杂着部分汉人和渤海人。即使耶律大石当年入西域,也是一程一顿走过去的,不是一口气杀过来的。他先进至叶密立,休整一段时间后再南下进入高昌,两度征服,终于把高昌回鹘王国牢牢掌握在手心里,这才西取七河地区,并且在边界线上停了很久,然后才猛然突进,吞并东喀喇汗国。
若是赵柽是此时的耶律大石,他绝不会贸然发起这次远征,以虎思斡耳朵为出发地,距离目的地未免太过遥远了,即便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不会拿自己的家底去赌。若真要想大规模进攻金朝,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在帝国东境,也就是高昌回鹘王国的东部集结兵马和钱粮,然后联络西夏和草原游牧民族建立联盟,获得一块立足之地后再一起向金朝的腹地推进。
一支大军万里远征而没有后勤保障,中途又没有补给点,兵马会越打越少,粮草物资消耗无法补充,又没有强大的后援,如果再找不到一方立足之地,恐怕还没等走到地儿,已经是消耗殆尽,兵疲马乏无力征战。所以他觉得自己在大军刚经历大战后便马不停蹄的与西辽争夺大定府有些反应过度,也有冒险之嫌。
但是这一切的构想都是来自赵柽自己的分析作为基础,什么事情都可能万里有一,自己能将原来的历史搅得一团糟,那么耶律大石的东征军也可能如获神助般的走到大定府,大败金军夺得立足点。如果真是那样自己灭金的战略将会陷入被动,两国之战将变成三国争霸,那将耗费无数的钱粮和人力,大宋的经济将逐步被遥遥无期的战争拖垮,陷入另一场动荡,更不要谈什么中兴了!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既然早晚要打,那就不能让西辽捡了便宜,让他刚刚插手就将让其知难而退,不敢再轻易染指中国之地,好好的去当他的西域王。既然早打有力,赵柽便决定再次发起大定之战,而他敢这么做却不全是冒险,是经过仔细分析的。大定府军主力已经被吸引到了燕京战场,死死的拖在榆关,大定又是处于金国腹地设防必然松懈,想不到大宋敢于大战之时再次开辟第二战场,能起到奇袭之效。
兵力上,西路军虽然是最早投入战场的部队,但是他们一直是佯攻,没有和金军进行大规模的会战,兵力保持完整,同时也由于始终被皇帝攥在手中不撒手,全军上下养精蓄锐求战心切,就如同囚于笼中猛虎,一旦入山必然势不可挡;燕京两路军虽然经过连番大战,比较疲惫,可靠近国内补充方便,经过短暂休整后便可以恢复战斗力,安排他们担任的辅攻任务又携大胜之威,士气正盛不会掉链子的。
在补给方面,宋军当初登陆时为了以防万一在营州登陆时储备了大量物资,又夺得平州和燕京大量财物、粮草,足以支撑一场大战。而天气冷也有天气冷的好处,道路全部冻实,河流结冰,便于部队行军,尤其是沉重的火炮可以任意机动,不会受到道路影响,为其他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另一个有利的方面便是金国同时失去了兀术、宗辅和完颜希尹三位大将,他们不是普通人,可以说是金国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骤闻他们兵败必然会引起举国震动,大量兵力的丧失也会使他们收缩兵力,采用重点防御之策,处于宋军陆海两路夹攻之下的都城所在地辽东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大定府遭到宋军的进攻,恐怕他们已经无力也不敢再派兵增援。而吴乞买病入膏肓,随时可能爆发的皇位之争也会让他们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
那么说来,耶律大石的万里远征是军事盲动纯粹冒险的话,那么赵柽的行动还可以接受,起码有五成的把握在手。即使争夺失败也可迅速在布置在边境线上的援军配合下撤回燕京,不会遭受重大损失,导致元气大伤…
…………
曾作为辽中京的大定府虽然不是辽国的首都,但是由于其建于辽中期,正是国力强盛之时,又赶上了百余年的辽宋结盟和好时期,在建成后的几十年中不断扩建,建的比首都上京还要好,还要大。先是仅次于上京的重要陪都,后来逐步成为辽朝中晚期的首都。
大定府成长方形,南北长七里,东西宽八里有余,城墙高大厚重,并建有瓮城,防御措施齐全。城内建有内城,内城中有宫城,层层相套,之间有城墙和护城壕环绕,设防不输于燕京城。城中殿堂庙宇鳞次栉比,而且手工作坊、商贾街市也很多,冶金、瓷器等工业相当发达,既是一座军事重镇,也是繁华的都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