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大宋皇帝圣驾离开咸州移驾到信州。赵柽一早起来便出了御帐遛早,此时南路军已在高宠的带领下前去攻打威州,营地只有近卫军担任警戒,他越走越远渐渐离开了营地,而大家也知道皇帝的脾气并没有干涉,不过为了安全除了一组贴身内卫外,还有一队近卫跟了上来。
此时东北的天气开始转凉,已有些秋意,但赵柽的脸上却挂了层寒霜没有一丝笑意。阡陌纵横的田地中本已准备收割,眼前却是一片凋零,匍匐在地,已然绝收,而不远处的信州城池城楼坍塌,城门倾倒,城墙上也被硝烟熏得一片黢黑,偌大的城池不见一个人影。而这不止是信州一地如此,赵柽一路行来这种惨状比比皆是,可这并不都是宋军的杰作。
在朝廷下达实施‘坚壁清野,收缩防御’的诏令后,金国各地州府立刻行动起来,将待收的庄稼全部毁去,房屋烧掉,仓廪搬空,人口迁往腹地,使得各处鸡鸣狗吠声皆无,只剩下那些无法长途跋涉的老弱妇孺在旷野中等死,留给大宋朝的只剩下残破的城池和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唉,百姓苦啊!”赵柽叹了口气,转身回返,他明白战争中最倒霉永远是生活在底层的百姓,他们不仅要供养朝廷的官员、军队,还要接受征召拿起刀枪上阵,而他们的亲人却在寒风中嚎哭、奔走,不知道明日的命运如何。可要结束这一切,只能尽快结束战争。
灭亡一个国家的标志就是要攻陷其都城,俘获其君王,现在西路宋军距金上京会宁府已不足百里,南路军则要攻克黄龙府才能兵进上京,而这也将是南路宋军极为关键的一仗,只要打下此城宋军便完成了两路进击,会兵于城下的战略。但对于这道自己最后的屏障,女真人又怎么会轻易放弃……
黄龙府地处东北的腹心地带,位于东北平原的十字路口,混同江下游,扼控东西南北水陆交通咽喉。北有北面有鸭子河、南面两侧有东西辽河作为天然屏障,是一个进可以战,退可以守的重要位置。正因为具有这样宜农利军的有利条件,在相应的历史时期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
黄龙府历史上作为扶余国后期王城,渤海,辽、金三朝重镇,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契丹攻灭渤海国后,因当年辽帝阿保机曾在此亲手射杀一条黄龙而得名,据传在女真人攻占城池后那条龙的尸骸还保存在内府的仓廪中,后来成为辽国在东北地区防御女真等部族的前哨军镇,地位只稍逊于五京。金国攻克黄龙府后改称济州,成为金上京路内仅次于会宁府的又一重镇。
黄龙府地区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在辽时东北地区财赋多半出于此地,也有了‘银府’之誉。因为历史上辽攻下渤海扶余府后渤海亡,金攻下辽朝黄龙府后辽亡的缘故,所以史有‘银府一战定乾坤’之说,也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其南与信州、沈州、辽阳府相通,东北至祥州、易州、宾州,跨过混同江和拉林河便可直达上京,这条线路纵贯南北,比较平坦,没有大的迂回曲折,沿途地理环境平坦,不见崇山峻岭,便于成为交通要道,攻克黄龙府金上京便完全暴露于宋军的攻击面上。
而历史上的军政重镇,由于政治、经济,尤其是军事上的重要,围绕四周多置卫星城池以构成完备的防御体系,黄龙府东北有祥州、西有益州、南有威州等军事重地拱卫。高宠决定采用‘扫清外围,再打黄龙’的战术,首先借着皇帝欲打通水路的东风,他派马威率豹翼军及登州水师取祥州的机会,控制混同江下游水道,以阻挡金军援军。然后派出忠勇军攻打宾州,自己则领军打下威州后进军黄龙府……
高宠此刻手中掌握着虎将、豹将和狼将三将之兵,共计十四个旅,按说眼前这座小城应该是一鼓而下,可没想到却碰了钉子,连打了三天居然未能攻破城池。
这一方面是由于城池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其修筑于伊顿河畔一座高台上,城东面是通往黄龙府的大路,其它三面由于雨季河水暴涨溢出,形成了大片的水泊,水退后形成了大片的湿地,水浅难以行舟船,而人马又无法下脚,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使宋军只能从东面攻打,兵力难以展开,即使想围城都难以做到。
另一方面则是城中军民抵挡激烈,悍不畏死,抵抗顽强。而其实城中的守军并不多只有万余人,但是在实行‘急收入堡,坚壁清野’的政策后,大量人口涌入,使这个弹丸小城人口膨胀到五万人。这些人多数都是青壮,编练成军后上城作战,他们对宋军十分仇恨,因为正是其的到来使得自己不得不毁掉快要成熟的庄稼,抛弃年老的父母,幼小的孩子和柔弱的妻女,所以打起仗来不要命。
“大帅,一夜之间被我们用炮火摧毁的城池又被修复,看来只有日夜不停的轰击才能够将它毁掉。”升帐之后,高宠调兵准备再次攻城,刘宝先禀告道。
“哦,他们是如何做到的?”高宠有些惊讶地问道,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